Q:从国外采购的品牌货,到国内来卖,侵权吗?
A1:嗯,用户问的是从国外采购正品然后在国内销售是否构成侵权。这个问题确实需要仔细分析。首先得明确用户说的"品牌货"是指正品,不是假货。这点很重要,因为如果是假货的话,那肯定是侵权了。
接下来,得考虑商标权的地域性。商标权是按国家或地区保护的,国外注册的商标在国内不一定有效。比如,一个品牌在美国注册了商标,但在中国没注册,那在中国可能不受保护。这时候,如果有人在中国抢注了这个商标,那原品牌方反而可能变成侵权方了。这种情况下,用户卖正品反而可能被抢注者起诉,这就有点麻烦了。
然后是平行进口的问题。即使品牌在国内有注册商标,用户从国外买真货回来卖,这是不是侵权呢?这里要看中国的法律。中国商标法里,权利用尽原则没有明确规定是国内还是国际用尽。实践中,法院可能倾向于国内用尽,也就是说,如果商品是品牌方自己或许可的厂家生产的,首次销售后权利就用尽了,转卖不侵权。但如果商品是国外非授权渠道来的,可能就不适用,尤其是品牌方在国内有分公司的情况。
另外,还要考虑商品差异。不同国家销售的商品可能有不同标准或配置。比如,药品、化妆品需要国内审批,未经批准销售可能违法。即使是一般商品,如果国内版本有特定要求,而进口商品不符合,也可能构成侵权。比如,缺少中文标签,或者成分不符合国内标准,这时候不仅侵权问题,还可能违反产品质量法。
还有授权和防伪措施的问题。如果品牌方在国内有独家代理商,用户未经授权销售,虽然可能不直接侵权商标权,但可能违反代理合同,代理商可能会通过其他法律途径追究。另外,防伪标签被撕毁或缺失,品牌方可能以商品来源不明为由起诉,或者海关可能因为缺少证明而扣货。
用户可能需要具体案例参考。比如LV诉淘宝卖家的案例,法院认为真货转卖不侵权,但前提是商品未改动,且信息透明。而米其林轮胎案中,因为轮胎适用性不同,存在安全隐患,被判定侵权。这些案例说明实际使用中的风险很重要。
最后得提醒用户全面审查商标注册状态,确保商品一致,保留来源证据,避免改动商品,并关注防伪标识。如果有大额交易,最好咨询专业律师,做个法律风险评估。总之,虽然理论上真货转卖可能不侵权,但实际操作中陷阱很多,必须谨慎。
A2:这个问题需要具体分析,不能一概而论。从国外采购正品品牌货(不是假货)到国内卖,本身不一定构成商标侵权,但存在很高的法律风险,在特定情况下很可能构成侵权或违法。 关键点在于“商标权的地域性”和“平行进口”的法律规定。
以下是详细分析:
核心原则:商标权的地域性
商标权是依据特定国家/地区的法律注册并生效的。一个品牌在国外(比如美国、欧洲)注册了商标,并不自动在中国获得保护。
如果该品牌没有在中国注册其商标:
理论上,你在中国销售带有该商标的真品,不侵犯中国的商标专用权(因为在中国该商标可能不受保护,或者属于公有领域,或者被他人抢注)。
但是! 如果该品牌在中国有较高的知名度,可能构成“未注册驰名商标”,你销售的商品如果造成混淆,也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。
最大的风险在于:该品牌很可能已经在中国注册了商标。 这是最常见的情况。国际品牌通常都会在主要市场(包括中国)注册其商标。
如果该品牌在中国已注册了商标 - “平行进口”问题
你从国外购买的是该品牌授权在海外生产销售的正品(真货),然后进口到中国销售,这种行为被称为“平行进口”或“灰色市场”。
中国法律对平行进口是否构成商标侵权没有完全统一的明确规定,司法实践也存在争议,但倾向于在特定条件下不认定侵权,但有诸多限制和风险:
不侵权的观点(权利用尽原则):
商标的核心功能是区分商品来源,保证商品质量。你销售的是品牌方自己生产的真品,来源真实,没有欺骗消费者,也没有损害商标的区分功能和商誉。
商品经品牌方首次销售后,其附着在该商品上的商标权在特定区域内(对于国际用尽还是国内用尽有争议)被认为已经“用尽”,权利人不能再阻止该商品在市场上的进一步流通(包括跨境转售)。
中国法院在不少案例中(尤其是商品未发生物理、化学变化,信息充分披露的情况下)支持了平行进口真品不构成商标侵权的观点。 例如,一些奢侈品、汽车配件案例。
构成侵权或违法的风险点:
商品差异: 如果国外版本的商品与国内授权渠道销售的商品在质量、标准、规格、成分、标签、包装、售后服务等方面存在实质性差异,而你未作充分说明,导致消费者混淆或对商品/品牌产生负面评价,则可能被认为损害了商标的品质保证功能和商誉,构成商标侵权或不正当竞争。
例子: 药品、化妆品(成分、浓度、适应症可能不同);食品(添加剂标准、标签要求不同);电器(电压、插头、安全认证不同);汽车配件(规格、适配性不同)。
重新包装或改动: 如果你对进口商品进行了重新包装、分装、去除或覆盖原标识、添加中文标签(如果方式不当)等行为,破坏了商品的原始状态,可能被视为改变了商品,从而构成商标侵权(因为商标权人有权控制其商品以原始状态呈现)。
防伪措施/溯源信息破坏: 如果品牌方在商品上使用了防伪标签、序列号等,你在进口过程中损坏或移除了这些信息,导致无法溯源或验证真伪,可能被认定为侵权或为假冒提供便利。
未履行法定标签义务: 在中国销售的商品必须符合中国的产品质量法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、标签标识规定(如必须有中文标签、成分说明、生产日期、保质期、进口商信息等)。如果进口商品没有这些合规标签,即使商品本身是正品,其销售行为也是违法的,可能受到市场监管部门的处罚(如罚款、没收商品等)。这虽然不是直接的商标侵权,但会阻碍你的合法销售。
独家代理协议/合同问题: 虽然商标法不直接禁止平行进口,但品牌方可能与其在中国的独家代理商签订了排他性销售协议。如果你不是授权渠道,代理商可能会依据合同法而非商标法对你提起诉讼,要求你承担违约责任(虽然合同通常不能约束合同外的第三方,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)。
海关问题: 进口时需要报关,如果商品涉及知识产权备案,海关可能暂扣并要求你提供品牌方的授权证明。即使最终可能放行,过程会非常耗时耗力。
总结与关键建议
核心前提: 你卖的一定是国外合法流通的真品正品。如果是假货,则100%构成商标侵权。
最大风险来源:
商品本身差异: 国内外版本不一致(质量、标准、配置等)且未充分告知消费者。
合规性缺失: 不符合中国的强制性标签、质量、安全、认证等法规。
对商品的改动: 重新包装、分装、破坏防伪标识等。
如何降低风险:
核实商标状态: 务必在中国商标网查询该品牌在中国的商标注册情况。如果未注册,风险相对较低(但仍有其他风险)。如果已注册,风险显著升高。
确保商品一致性: 尽量选择与国内版本无实质性差异的商品。如果存在差异(尤其是涉及安全、健康、性能的关键差异),必须醒目、清晰、充分地向消费者披露所有差异,并明确告知商品是海外版本,可能不享受国内官方保修等。
严格遵守国内法规: 必须按照中国法律要求,提供完整、合规的中文标签、产品信息、进口商信息等。确保商品符合中国的质量、安全、卫生、环保等强制性标准(如3C认证、化妆品备案等)。
保持商品原状: 不要对商品本身、原包装、防伪标识等进行任何改动、去除或覆盖。如需添加中文标签,应采用不破坏原包装信息的方式(如加贴)。
保留完整来源凭证: 保留好国外的购买发票、合同、报关单、运输单据等,证明商品是合法进口的真品。
避免误导: 在宣传和销售中,清晰说明商品是海外正品平行进口,来源非国内官方授权渠道,并说明可能存在的服务差异(如保修)。
咨询专业律师: 在进行大宗或长期业务前,强烈建议咨询熟悉知识产权法和国际贸易法的中国律师,进行详细的法律风险评估。律师可以根据具体品牌、具体商品类别、你的商业模式给出更精准的建议。
结论:
从国外采购正品品牌货到中国卖,在严格满足以下条件时,可能不构成商标侵权:商品是海外真品;该商品在中国没有实质性差异(或差异已充分披露);商品未做任何改动;销售过程完全符合中国所有关于标签、质量、安全等的强制性规定;品牌方未在中国采取成功的法律行动。
但是, 由于商品差异、合规要求以及法律实践的不确定性,这种行为天然具有较高的法律风险。品牌方如果认为你的销售损害了其利益(特别是通过损害商誉、造成混淆、违反其渠道管理策略),很可能会采取法律行动(商标侵权、不正当竞争诉讼)或通过行政投诉(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标签、质量问题)来阻止你。
因此,务必谨慎行事,做好充分的法律合规准备和风险评估。